经典的养生知识,实用的健康宝典,日更新健康养生常识,有病不求人
以医载道,道以医显,医道同源下医治病,中医调心,上医济天下
心静如水,常行观照
七天的般若禅,对从未接触过禅修的朋友而言,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是一次飞跃性成长。这段时间里,如果你真的把万缘放下,过滤自己,身心清净,就会有全新的生命体验;假若内心还有许多烦恼执着、挂碍纠结之处,剪不断理还乱,也是正常现象,你的成长可能慢一点。然无论如何,这次都会给你的阿赖耶识里,种下菩提的灵性种子,因缘际会日后发芽。
说起禅修,并不仅仅指打坐,打坐只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法。禅修的本意为“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良好的状态培育出来。禅修,简单地说,乃是让我们的心与身和平相处。
如果能把禅修的状态融入到生活中去,时时安住当下,处处充满宁静、喜乐、随缘不变的心灵自在,便是禅修要达到的最佳状态。走路,你很坦然,吃饭,很愉悦,睡觉,很安详,工作,没有压力,与人交往,优雅从容,与家人在一起,融洽而幸福,自己独处,心静而满足……如此,心灵就达到了不即不离无着无住的“裸奔”状态,——有若“复归于婴儿”,——此是自然之态,本真之态,赤子之态。
生活,无非是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但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并不简单,因为人产生了种种欲望,也就有了种种烦恼。人生中,其实没有一个天然的修行场所,可以让我们断绝外缘,清净无染,守元抱一。所以,我们必须在红尘中修行。
怎么修行呢?比如,把职场当做道场,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面对家庭,你如何酿造家庭的幸福美满?对于朋友,如何让“友直”、“友谅”和谐统一?面对痛苦时,如何转化自己的情绪,面对错误时,如何修正自己的言行……
只要一直保持这种觉知,让心灵平静如水,似一面清澈的镜子,常行观照,自不会犯大过失。相反,心如果失去了平静,这面镜子就蒙上了垢,便失去了本来的烛照功能。
因果不饶人,六根当清净
学佛,最基本的是要明白因果。
有人说,今天我又遇见一件触霉头的事,我又听到了不好的消息,我又上了一次当……等等,但是想想,为什么这些事总会被你碰到,被你赶上呢?
从佛学讲,这些事不是无缘无故的,因缘和合,果报现前。
从道家讲,《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是感召来的。
从儒家讲,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是吸引力法则。
儒释道相通,三家归一,只是从不同角度去解释一件事物而已。
因此,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佛教里面讲十善业,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是人天之法。如果我们能守持五戒,杀盗妄淫酒,就可以成就人身。故而,各位在过去世中,都是受持过五戒的,没有这个因缘,今天也不会坐在这里听法。
佛陀在世的时候告诉我们:杀了人就不能成为人。这是必然的因果原则,谁也不能破坏。你杀了人,法律会制裁你,把你抓到牢里或杀掉,死后,还要受报。所以,你要再成为人身并不容易。
邪淫,乃末法时代的重头戏。这个世界很多罪恶就来自于邪淫,家庭为什么分崩离析?儿女为什么性格异常?“奸近杀”,后果非常严重。社会为什么不和谐,因为家庭不和谐,家庭为什么不和谐,因为个人不和谐,个人为什么不和谐?——因为不能守住本位。以儒家的话说,就是不能敦伦尽分。
余华最有名的小说《活着》,其中就写了主人公富贵,在历经人生沧桑之后说了一段话,记得其中有一句是:不要上错床。这个朴素的道理,很多人却要经过一生才能领悟。
恶口,是指用非常恶毒的语言去攻击别人。互联网时代,恶口也进化了,有的人养成十分无聊的习惯,在网上随意谩骂,在Q上攻击别人,舌之毒无所不用其极,还落得了旁观者的喝彩,这样变态的人现在越来越多。其实,作为当事者所造的口业,并不比当面骂人轻。而旁观喝彩的人,“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亦是要背因果的。
想起来,我昨天收到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