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了解毒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我们摄入的食物首先通过食管而进入胃,由消化酶及微生物加以消化、分解、合成,然后进入小肠,到达大肠,肠壁吸收消化物中的营养素、腐败物或毒素,然后通过门静脉系统送到肝脏。肝脏将门静脉系统带来的营养物质在肝细胞进行加工处理。转化为人体可利用的物质,而对有毒的物质进行分解、解毒,变成无害的物质。由肝能进行解毒形成的代谢产物会通过胆汁再回到肠内排泄出体外,完成肠肝循环。
人体对抗毒素的两道防线
在我们摄入的食物中,一些外源性致病因子会随同食物一起进入体内。此时,人体会启动第一道防线,利用肠黏膜屏障将致病因子屏蔽并代谢出体外。如果肠黏膜出现萎缩损伤、肠道菌群失调无法发挥屏障作用,导致致病因子逃过了胃肠黏膜的免疫监视,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人体就会启动第二道“防线”——肝脏,由肝脏降解毒素后,或被机体利用,或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为何肠道肿瘤首发常转移到肝脏
当胃肠黏膜屏障损伤时,大量细菌及毒素经门静脉移位至肝脏,破坏肝脏的免疫耐受,使肝脏成为最先被攻击的器官。移位的毒素过度激活肝脏的固有免疫系统,会产生炎症级联反应,导致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诱发肝损伤。肠道感染常会影响到肝脏,如某些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可导致进人肝脏的内毒素增加,进而引起明显的肝功能异常。临床可见很多肠道肿瘤首发转移到肝脏,特别是结肠及直肠肿瘤。
为何肝脏疾病常合并恶心、呕吐
很多肝脏疾病患者常合并恶心、呕吐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肝脏疾病可诱发肠道功能紊乱相关。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十二指肠黏膜内镜下活检,半数患者存在十二指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发生率随肝硬化病情加重而增高。概言之,肝脏疾病会通过多种途径间接地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两道防线一损俱损
肠道和肝脏在解剖学及胚胎起源上存在密切关系,两者在对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上也是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密不可分,由此演替出一个新概念肠-肝轴。
正常状态下,经肠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由肝脏代谢,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糖类、脂肪、胆固醇、凝血因子,B族维生素等诸多物质,同时将肠道菌群中由腐败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如内毒素、氨、吲哚、酚等代谢为无害物质,或为机体利用或排出体外。
在这个过程中,肠道菌群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出现问题,进而增加肝脏的负担。反过来,肝脏功能异常,大量毒素得不到降解再次回到肠道,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结构。
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不被攻破非常重要
根据动物研究表明,无菌大鼠肝脏巨噬细胞数量少时对内毒素不产生反应,但当给予大肠杆菌后,肝脏巨噬细胞数量上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并对内毒素产生反应。
肠道微生物及其产物在肠道中与宿主相互作用,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促进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病、肝硬化的发生、发展,甚至促进肝癌进程。
所以,保护人体的第一防线,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很重要,尽量不要因为第一防线的问题累及第二防线肝脏,那样会因为小问题导致大问题。
本文观点提供:博士生导师、中华预防医学微生态医学会委员和儿科学组副组长黄永坤。
往期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