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院士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肝脏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多位浙江医疗界专家学者纷纷缅怀吴院士,追忆与他的交往,以及自己从医之路从吴老身上得到的教诲和启迪。
吴孟超院士是所有后辈的榜样
他的敬业精神激励着我们用最好的年华、最好的技术去挽救患者
追忆人:郑树森(我国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肝胆胰外科领域的泰斗级前辈,在肝胆胰外科领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肝胆胰外科人才,非常了不起。他在肝癌治疗领域,尤其是在小肝癌的治疗方面作出的贡献走在国际前列。”
郑树森院士说:“我与吴孟超院士共同参加过多次学术会议,他非常关心年轻一代肝胆胰外科医生的培养。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在肝胆胰外科领域的相关科研成果、手术技术、治疗方法等,都会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和年轻医生们分享,教导我们如何更好地提升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我国是肝炎高发国家,而乙肝和肝癌的关系密切,“乙肝—肝硬化—肝癌”是病毒性肝炎发展成肝癌的“三步曲”。据统计,每年因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30余万例。全球每个新发肝癌患者,有55个在中国。
郑树森院士至今记忆犹新,年,吴孟超院士、郑树森院士和王红阳院士等共同倡议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肝癌主题的设立和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重大传染病以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诊、防、治的水平。通过应用一批肝癌诊疗新产品、新技术与规范化方案,肝癌诊断准确率已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手术治疗患者5年复发率明显降低。新制定中国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使肝癌肝移植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大幅提高。
吴孟超院士对病人态度和善,每次给病人检查,都会把手洗干净。从这些细节,能够体现出一名外科医生对病人的关爱之情。这一点,非常值得后辈们学习,真正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郑树森院士说,他最后一次见到吴孟超院士,是在年。“当时我们就肝癌相关的国家课题,向吴孟超院士进行汇报。那次见到他,他的精神状态非常好,身体也很好,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年过九旬的老人,我记得那时候他依然亲自为病人做手术。”
“他是我们的榜样啊!”这次见面,对郑树森院士的触动很大,“90多岁高龄依然奋斗在临床一线,依然在手术室里为患者做手术,这样的敬业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肝胆胰外科医生们,以吴院士为榜样,救死扶伤,尽己所能为患者解决病痛。”
在日常工作中,郑树森院士也是如此要求自己。面对危急重症的病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挽救;越是难度大的手术,越是要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突破,用最好的年华、最好的技术去挽救患者。
永远铭记吴孟超院士的教导:
做好手术是服务患者的第一本领
追忆人:王伟林(浙大二院院长、肝胆胰外科专家)
“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肝脏外科之父,创造了许多个肝脏手术的‘第一’。”王伟林教授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吴孟超院士创新研发的手术术式,推动了我国肝脏外科手术的进步,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中国肝脏手术在国际上取得的地位,离不开吴老所做的工作。
王伟林教授说,他曾与吴孟超院士在肝胆胰外科业内的多个学术交流会议中有过交集,印象最深的是在9年前,他与吴院士以及一行肝胆胰外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赴法国进行学术交流。
“当时吴老已经90岁高龄了,依然精神矍铄。在和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肝胆胰外科领域的国际专家进行交流时,他的思路非常清晰,回顾了我国肝脏手术的发展史,展示了我国在肝脏外科手术方面的进展,以及在肝移植技术方面的创新,得到了参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几年前,王伟林教授在一次学术汇报中,赶赴海军军医医院见到了吴孟超院士。当时他正在手术室里亲自为患者做手术,而且是一台难度极高的巨大肝癌手术。
“在观摩手术的过程中,我发现吴老的状态非常好,动作敏捷,手术做得非常细致、漂亮。做完手术后,他对我们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手术要做细、做精、做好,做好手术是服务患者的第一本领。”王伟林教授说,“吴老对年轻医生寄予厚望,作为后辈医生,将永远铭记他对年轻医生的教导,永远心怀感激。”
“年轻医生要吃得起苦,不要畏惧困难,多做一些临床研究”
以吴老为榜样,勇于创新,不断拼搏
追忆人:徐骁(医院院长、肝胆胰外科专家)
“得知吴孟超院士病逝的消息,深感巨大痛惜和遗憾。我在多次肝胆胰外科和肝移植学术领域的会议上,与吴孟超院士有过多次会面,在学术、临床研究等方面,受到吴院士的指导和教诲。”
徐骁教授介绍,吴孟超院士对年轻一代肝胆胰外科医生的培养非常重视,还设立了专门以他名字命名的“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
这个奖项主要奖励在医学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领域表现突出、取得一定成果、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青年医学工作者。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6名获奖者,是我国肝胆胰外科领域的标志性奖项。
年,徐骁教授荣获“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他回忆说:“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在上海,由吴孟超院士和另外几位专家学者为我们颁奖。吴孟超院士在那次颁奖会议上对我们说,肝胆胰外科的手术非常复杂,难度很高,对医生来说是极具挑战的。年轻医生要吃得起苦,不要畏惧困难,多做一些临床研究,努力提升我国的肝胆胰外科疾病诊治水平。”
在肝胆胰外科领域,吴孟超院士创建了许多创新的临床研究和手术技巧。包括很多解剖理论方面的创新,以及外科技术上的创新,都出自吴孟超院士之手。其中有很多创新理论和技术,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吴孟超院士多年来一直奋斗在临床一线,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勇于创新、不断拼搏的精神。他的事迹就像一面旗帜,将永远激励着年轻一代医生以他为榜样!”徐骁教授说。
“技术好了,花费也不要太高,要多替患者考虑”
我和吴老的三次近距离接触
追忆人:洪德飞(浙江大学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敬爱的吴老一路走好!我的第一本专著,您百忙之中为我写了序;年,您亲自授予我胰腺首席专家;前后三次合照、三次拜访您,您不仅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也是中国肝胆外科医生和病友的慈父。”
昨天下午,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洪德飞,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缅怀吴孟超院士。回忆和吴老的三次见面,洪德飞印象深刻,“从来没见过一个顶级专家,这么平易近人”。
洪德飞和吴老的第一次见面,是年11月,在北京,他拿着即将出版的《腹腔镜肝胆胰脾外科手术操作与技巧》书稿,请吴老作序。
洪德飞大医院后,就开始接触腹腔镜肝胆胰脾手术,经过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他和他的恩师、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彭淑牖商量,决定出一本腹腔镜肝胆外科相关的工具书,分享手术操作和技巧,给更多医生一些参考和借鉴。
“恩师彭淑牖建议我找两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写序,因为他和吴老交情挺好,就替我引荐了。”洪德飞说,“吴老在我心目中就是丰碑一样的人物,一个年轻医生写了本书,他给我写序,我想都不敢想。”
很快,吴老的秘书约好了时间。年11月,吴老在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让我晚上去住的地方找他。
“推门进去,房间里有很多他的学生,我把书稿递给他的时候,手都在发抖。”洪德飞回忆。
“别紧张,我答应你。书稿我需要先好好看一遍。”吴老看出了洪德飞的紧张,让助手泡了杯茶给他。简单的闲聊中,在提到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同时,吴老还特别问到了腔镜的费用问题,“技术好了,花费也不要高太多,要多替患者考虑”。
这次拜访的一周后,吴老的序写好了,并签上了他的名字,通过秘书寄给洪德飞。
年,《腹腔镜肝胆胰脾外科手术操作与技巧》新书出版,刚好上海召开肝胆外科大会,在会场休息室,洪德飞再次见到吴老,把新出的书送给他。
“出来了好,这本书,无论对肝胆外科医生还是患者,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你继续往这个方向发展,能让更复杂的肝胆疾病也能通过腹腔镜手术来完成。”
第三次和吴老的见面,是年,上海成立吴孟超肿瘤医学中心,洪德飞成为胰腺首席专家,吴老亲自授予。“那时吴老已经93岁高龄了,但还在为肝胆外科事业奔走。”
吴老一进手术室就把场子给镇住了
追忆人:张成武(医院肝胆胰外科、微创外科主任)
张成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