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肝硬化腹水医案

陈某某,女,68岁,.11.01初诊。

主诉:发现肝硬化腹水3月。

病史:患者发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20年,3个月前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餐后明显,医院,行腹部彩超示:肝硬化伴中等量腹水、脾大。住院予保肝、利尿、营养支持等处理后出院。近日腹满加重,伴下肢水肿,西药治疗效差,欲寻求中医治疗,遂来吾师门诊求诊。辰下:腹水,下肢水肿,身困乏力,微恶寒,心慌,头昏,腰背痠痛,口干舌燥,纳差食少,大便质稀,2次/日,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真武汤加减。

黄芪30g炮附子9g(先煎)白术15g

白芍9g茯苓15g大腹皮15g

茵陈20g知母9g泽泻12g

太子参20g谷麦芽各12g鸡内金20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11.08):患者药后证缓,腹胀满较前减轻,背部疼痛,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改黄芪40g,加葶苈子12g、葛根20g,续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11.22):患者药后腹胀进一步减轻,下肢水肿程度减轻,身困缓解,纳食尚差,夜寐不安,舌淡苔白,脉沉。予二诊方去茵陈、太子参,加酸枣仁15g,续服14剂后患者下肢水肿消退,腹胀大为减轻,食欲改善,夜寐尚可,总体状态改善,生活质量较前提高。嘱患者继续坚持调治,巩固疗效,以获长效。

按语:肝硬化腹水多由肝炎、酒精等多种原因长期作用于肝脏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损害。属中医“积聚”、“臌胀”等范畴。《灵枢·水胀篇》载:“臌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喻嘉言也曾概括云:“胀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

本案患者年逾六旬,脏腑亏虚,患“乙肝”病史多年,长期肝病,肝失疏泄,壅塞不通,气滞血瘀,日久形成积块,故见脾大;肝病日久,肝气横逆乘脾,脾主运化,脾病则运化失调,水湿内停,而发为鼓胀;肝脾病久日虚,病延及肾,肾阳虚衰,无力温助脾阳,故见纳差食少、大便稀溏;水湿蒸化失常,且肾关开阖不利,气化不利,水湿内盛,水为阴邪,易袭阴位,下肢在下属阴位,故见下肢水肿;脾肾阳虚,温煦失司,气机不利,故见身体困乏,微恶寒;腰为肾之外府,肾阳虚损,腰府失于濡养,则腰背痠痛;水湿内盛,水饮凌心,心阳被抑,心失所养,故见心慌;湿浊之邪上泛头目清窍,清阳被抑,故见头昏;湿邪阻滞,气机不利,津液无以上承,故见口干舌燥。观其脉症,四诊合参,此乃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之证。

吾师治以温阳化气利水,方投真武汤加减化裁。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少阴阳虚水泛之主方。《医宗金鉴》曰:“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汤者,藉以镇水之义也。”方中附子熟用大辛大热,补火散寒,温补肾阳以治本,《本草求真》言“附子专入命门,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以此为君药,使水有所主。白术健脾祛湿,茯苓利水化气走下焦。《神农本草经》言芍药可“利小便”,白芍具有柔肝化瘀,利小便的作用,又可防附子燥热伤阴之弊。附子配白术,温补脾肾,强健先天与后天;附子配芍药,一属阳走气分,一属阴走血分;附子配茯苓,更助膀胱化气利水。加黄芪益气扶正,以助水行,合大腹皮行气利水。茵陈利湿退黄;知母养阴润燥,亦防附子燥热伤阴之弊;泽泻利湿泄浊;太子参补气生津;谷麦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鸡内金运脾消食。

二诊时,患者药后证缓,腹胀满较前减轻,背部疼痛,舌淡苔白,脉沉。药已中的,增黄芪用量以加强益气行水之功,加葶苈子利水消肿,葛根生津舒筋。三诊时,腹胀水肿大减,诸症悉缓,守方去茵陈、太子参,加酸枣仁养心安神以助睡眠。药后患者腹满减轻,食欲改善,下肢水肿消退,身困乏力缓解,总体状态改善,生活质量较前提高。继续守法随证加减调治以求长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yinghuaagyh.com/ghgr/15524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