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作为诸痛之中的一种,其深层的病机颇为复杂,然而,通过“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大理论,我们得以窥见其中的奥秘。不通则痛,指的是气血运行不畅,阻塞经络,导致疼痛的产生;而不荣则痛,则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荣,致使胃脘部位得不到充分的滋养,进而引发疼痛。在治疗胃脘痛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根据气血、虚实、阴阳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虚证患者,我们根据其体质特点,分别采用甘温、甘凉等不同性质的药物进行调养,旨在恢复气血平衡,增强脏腑功能。而对于实证患者,我们则根据其夹湿夹痰、夹滞夹食、夹虫夹积等不同的病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消除病因,缓解疼痛。此外,我们还特别重视治肝安胃和辛柔和血通络两种治疗方法。治肝安胃,是通过调节肝脏功能,以达到和胃止痛的目的;而辛柔和血通络,则是运用辛温药物,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缓解胃脘疼痛。鉴于治胃治肝的方法已在前文中详述,本节将重点讲解络病的治疗规律。络病,即络脉病变,其治疗关键在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我们将根据络病的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药物和手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叶案中有余个有关络病的医案,其治疗方法有一定的规律,也很有中医特色。
(1)络及络病的含义:
络病,作为中医学中独特的病理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其内涵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血络病,另一类则是邪深隐伏之处的病变。前者,血络病,源于《内经》中“经络皆统血”的论述。这里的络脉,乃是经脉分出后遍布全身、形成网络状的细小分支。而《内经》又指出,“诸脉之浮而常见者”即为络脉,它们如同人体内部的血脉之网,故而有“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的说法。这一论述,实际上与现代医学中的微循环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微小血管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至于邪深隐伏之处的病变,则取义于《内经》中的“支而横者为络”。这里的络,指的是那些药物难以触及的、隐藏在深处的细微之处。诸如案中常提及的肝络、胃络、肺络、肾络等术语,实际上都是对这些隐伏僻曲之处的描述。这些络脉不仅遍布全身,更深入到脏腑肌骨之内,使得其在病理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种病理变化,似乎也与现代医学中某些药物在特定组织内血药浓度较低的现象相吻合。综上所述,络病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病理概念,其内涵既包含了血络病这一与微循环理论相似的病理现象,又涵盖了邪深隐伏之处的病变这一难以捉摸的病理过程。通过对络病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络病的病机:
病久不解,其邪深入体内,缠绵难去,进而邪结血中,导致营络痹阻,血行不畅。古人云:“病久人络”,即指疾病久治不愈,邪气渐深,最终侵入络脉之中。诸如疟邪、湿热、肝阳内风、相火等病理因素,均能深入络脉,导致络脉痹阻,血行受阻。再者,用力过度、闷气负重,或遭跌仆打击,皆能使气血脉络受损,致使血溢脉外而凝滞。这种凝滞直接阻碍了血液的通畅,如同堵塞的河道,水流难以畅行。故曰:“努力伤络”,意在强调因外力或过度劳累导致的络脉损伤,从而影响血行。此外,上焦气虚则运血无力,中焦亏损则生化乏绝,下焦空虚则络脉不宣。这些虚损之症,均由虚致实,导致血行不畅。正所谓“络虚则痛”,络脉空虚,血行受阻,自然会产生疼痛之感。综上所述,络脉痹阻的原因多种多样,或因病久邪气深入,或因外力损伤络脉,或因脏腑虚损影响血行。但无论何种原因,其患总在络脉中痹窒,即络脉痹阻、血行不畅是导致各种病痛的根源所在。因此,治疗时应注重疏通络脉,调和气血,以恢复血行的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络病的症状特点:
其一为痛,其内涵丰富且深邃。从部位而言,疼痛的表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疼痛源自胁部,如刀割般锐利;有的则位于乳旁肋中,如同针刺,疼痛难当;有的深藏于心下,令人心悸不安;还有的则潜伏于胃下,仿佛有重物压迫。腰痛更是常见,有的疼痛甚至蔓延至腰髀环跳处,仿佛整条腿都被牵扯得疼痛难忍。从疼痛的性质来看,这些疼痛多呈现出板痛的特点,即疼痛区域固定不移,无论如何按压都无法缓解,病情缠绵难愈。还有的疼痛表现为全身性的不适感,但又难以明确具体疼痛部位,仿佛有一股力量在体内游走,令人感到隐隐不适,难以舒展。这种疼痛多伴有眼周黧黑的症状,显示出病情的严重性和顽固性。前者疼痛多为实证,而后者则属于虚证,治疗时需区别对待。其二为形,这里指的是疾病在形态上的表现。诸如癥瘕、宿痞、积聚、疟母、肿瘤等,都是疾病在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无论何种证候,这些形态上的改变都伴随着气阻血郁的病理过程,络脉痹阻则是其共同特征。因此,在治疗这些疾病时,都需要兼顾通络之法,以疏通气机,调和血脉,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三为久,这是指病程的持久性。一般而言,久病多瘀,虚中夹实,病情缠绵难愈。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治法可能都难以奏效,临症者必须深入探索,寻求络病之所在。络病是久病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治疗上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治疗久病时,必须注重通络之法,以清除瘀滞,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4)络病的治疗:
针对实证与虚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病理状态,医者需灵活运用缓攻与通补两大治法。缓攻者,意在逐步削弱病邪,调和气血,而不致过猛损伤正气;通补者,则是既疏通气血之阻滞,又补充机体之虚损,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在用药方面,实证宜用辛温药以温通散寒,如当归须、韭白、桂枝等,这些药物能温通经络,散除寒邪;虚证则宜用柔温辛补与凉润辛补之法,如生鹿角、川椒、川乌等,能温养气血,而不伤阴液。同时,还需避免使用辛香散气、苦寒碍阻、滋阴腻浊等药物,以免加重病情。在辛香药的运用上,医者喜用高良姜、延胡索等,这些药物能行气止痛,舒缓气滞之症;而在辛润药的选用上,则偏爱旋覆花、新绛、归尾等,它们能活血化瘀,润泽脉络。此外,对于辛寒药,如牡丹皮、泽兰等,医者亦有所运用,以清热凉血,化解热邪。值得一提的是,医者还善于运用虫蚁类药物,如麼虫、蜣螂、穿山甲等。这些药物灵动迅速,能深入络脉,搜剔混处之邪,松透病根。医者运用此类药物时,寓意深远,意在以虫蚁之灵动,追拔沉混气血之邪,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综上所述,针对实证与虚证的不同病理特点,医者需灵活运用缓攻与通补之法,并善于运用各类药物,以达到松透病根、根治疾病的效果。叶案所述病情,实乃秦氏久患胃痛之症,加之劳作不息,致使脉络之中血瘀积聚,经气运行受阻,病症的根源便在于脉络痹阻不畅。医者以往的治疗手段,或攻其内里,或攻其表症,却未曾针对病根施治,自然难见成效。秦氏身形日渐消瘦,面色苍白,显见病势沉重。此时当以缓逐其瘀之法,逐步化解脉络中的血瘀,恢复经气之正常运行。叶案所列药方,汇集辛温通络、辛柔润络、虫蚊搜络等诸多活血化瘀之良药,旨在合力攻克血瘀之顽疾。然而,药丸以缓攻为主,药势相对温和,需长时间服用方能见效。且需温服以助药力,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方能通达脉络,治愈疾病。此乃缓攻搜剔之法,对于久病不愈、形瘦体弱之人尤为适宜。然而,徐氏对此药方却持不同看法,认为纯是去瘀之药,必须确有积瘀之症方可使用,否则恐有偏胜之害。此言似乎过于谨慎,忽略了患者久病形瘦、脉络痹阻的实际情况。二钱药丸,剂量已然不轻,且丸药入胃,需经时间融化,方能发挥药效。对于非虚损至极之人,何至于产生偏胜之害?徐氏之评,似有不妥之处。此外,徐氏还提到“痛久则必热”,意指久病之人往往伴有热象。秦氏既为形瘦之体,当属阴虚阳旺、内有伏火之症。因此,在药方中适当加入川棟子、牡丹皮等清血络中伏热、降阳明经逆气之药,或可更好地针对病情,提高治疗效果。然而,叶案中是否已考虑此点,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医者当根据患者病情灵活施治,不可拘泥于成方,方能收到良好疗效。络病论及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无疑为众多慢性病、疑难病,尤其是长期困扰患者的疼痛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视角与途径。在医学领域,这一理论的提出与实践,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创新与突破。近年来,众多医学研究与报道纷纷指出,络病论及其治疗策略在诸多疾病中均展现出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诸如慢性肝炎、脂肪肝这类肝脏疾病,以及心绞痛、结肠炎、肠结核等内脏疾病,甚至是术后肠粘连、慢性阑尾炎等外科手术后遗症,均可通过治络之法获得良好的疗效。此外,诸如各种溃疡病、支气管扩张、神经症等复杂的疾病,在络病论的指导下,也展现出了治疗的新希望。值得一提的是,络病论在治疗肝硬化腹水、肿瘤等重症疾病时,同样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这些疾病在医学界一直是治疗的难点与重点,而络病论的引入,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与此同时,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就。这些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活血化瘀方药的作用机制,更为络病治疗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络病论及其治疗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未来的医学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综上所述,络病论及其治疗方法为众多慢性病、疑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途径,而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则为这一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络病论将会在医学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