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是因组织结构紊乱而致肝功能障碍,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指肝脏自身剩余功能已经不能承担正常的功能运营。肝功能表现为转氨酶和胆红素异常,依肝功能的损伤程度而不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如果不经治疗,任凭肝硬化发展,5年后有70-80%会死亡。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主要方案以保肝对症、预防及纠正并发症为主,疗效不甚理想。
一、本次临床研究的意义
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最理想方法,但缺乏供体、手术费高昂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造成了此方法效果不佳。干细胞研究已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作用,可以分化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在肝损害时,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肝脏功能的肝细胞,补充减少的肝细胞,通过有效改善肝内外微环境,使肝内某种应激反应和某些炎性信号转导,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生物治疗是继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后的第四大模式,受到国际及国内的广泛重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指存在于新生儿脐带组织中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它能分化成许多种组织细胞,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取材容易,通过体外培养、传代及扩增后回输给患者,安全性高,没有免疫排斥反应,并且避免了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学争论。
近年来,我国和国外多个研究机构,均开展了相关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使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等难治性肝病,不仅有利于患者造血和免疫功能的改善,而且能替换坏死和损失的肝细胞,给重症肝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
二、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卫计委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于年正式发文,关于印发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卫科教发[]48号》,明确了各医疗机构可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关于印发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国卫办科教发[]46号,干细胞临床研究应当符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干细胞制剂符合《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要求。
年8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作为新型生物医药技术,被强调要有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以推动技术转化应用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幅提高生物经济国际竞争力。
年10月10日,科技部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杭州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