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微生物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胃肠道,对身体其他器官,例如肝脏的健康也有影响。很久以前我们就知道,酗酒的人往往会出现胃肠道菌群失调,胃肠道中微生物的数量会增加,而且他们患肝病的可能性也较大。那么肝脏与胃肠道中的微生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首先,到达肝脏的血流,一部分是来源于肝动脉(25%),另一部分则来源于胃肠道的门静脉(75%)。这样,胃肠道中的营养物质、挥发性脂肪酸、维生素、细菌等等物质都有可能与肝脏亲密接触。所以,肝脏首先就会把血液中的抗原、细菌和细菌产物过滤掉。
微生物是帮助保持胃肠道黏膜完整性和肠道黏膜渗透性的重要因素,而肠道完整性出现变化则会影响一系列疾病——如肝脏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如果肝脏发生如肝纤维化等病变,胆汁酸的分泌量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加重胃肠道中微生物菌群的失衡。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肝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门静脉压升高,肠黏膜通透性发生变化。
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来说,脂肪肝会导致细菌和细菌产生的废物和毒素进入到门脉循环中,而肠道通透性的变化会让细菌的遗传物质和细菌内毒素进入到身体系统的大循环中。
酒精性肝病VS肠道微生物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那么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酒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肝脏造成损害,一种是通过直接损坏肝细胞,另一种则是扰乱胃肠道中的微生物。已经有研究发现了由饮酒导致的胃肠道菌群失调的机制,以及利用这一机制来修正现有的肝病治疗方法。
●酗酒患肝病,真正原因在肠道
REG3B和REG3G是两种抗菌分子,且编码这两种分子的基因只在肠道中表达。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缺少抗菌分子,虽然小鼠胃肠道腔内的微生物数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胃肠道黏膜中微生物的数量有显著上升。这样的话,更多的微生物就会穿过胃肠道壁,进入血流中,并最终达到肝脏处。T细胞在消灭这些入侵者的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地在肝脏上留下了疤痕,造成了瘢痕性损伤。而后,研究人员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让小鼠过度表达REG3G基因,增强了胃肠道黏膜中的“防御”。这一次,细菌没能突破肠壁进入到血流甚至是肝脏当中,而是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补充抗菌分子,或可阻止细菌穿肠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在给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时候,对患者胃肠道中的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检查。他们发现,与小鼠模型中的结果相同,饮酒量较大的患者的肠道黏膜中的微生物也较多。这就说明,酒精确实抑制了那些具有保护性的天然抗菌分子的表达。
●酒精性肝病严不严重,也和肠道细菌有关
该研究首次证实,酒精会削弱肠道的防御,导致身体不能成功控制胃肠道中的微生物。研究人员表示,直接给患者补充REG3蛋白,或者是利用益生菌来调节该类抗菌分子的量是可行的。已有研究发现,通过补充脂多糖类物质能够增强REG3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肠黏膜的防御功能,并阻止细菌及其有害产物穿过肠壁进入到血流甚至是肝脏中。
但是,为什么只有部分长期酗酒的人患上了严重的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化呢?这也让研究人员们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怀疑是否是其他因素——比如肠道菌群——影响了酒精与肝病之间的关系。
一项有关粪便移植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将酒精性肝炎患者的粪便移植到了“无菌小鼠”的肠道中。随后,这些小鼠的肝脏也出现了炎症,与此同时,T细胞的数量也有增加。这样,相对于移植了没有酒精性肝炎患者粪便的小鼠来说,这些小鼠出现的坏死的肝细胞更多了,加上肠黏膜渗透性增加,导致穿过肠壁细菌的数量也增多了。因为穿过肠壁的细菌的数量对肝病发生有很大影响,所以该研究说明,微生物可能与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另外,长期摄入酒精会导致小肠内的细菌过度增殖,而人体内循环中的细菌内毒素增多,也会使肝病加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VS肠道菌群
●什么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肝脏疾病,在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超过慢性病毒性肝炎,成为了第一大肝脏疾病。顾名思义,非酒精性脂肪肝指的是除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主要表现包括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肝脏炎症、肝硬化和纤维化的风险增高等。虽然已经确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和新陈代谢综合征之间存在相关,但是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情的发展。
●肠道细菌会影响脂肪肝的发生?
如果把肥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与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内,且没有肝病的受试者做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且肥胖肝病患者粪便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量较健康人有显著上升。因此有人提出,由于脂肪肝常常伴随着肥胖出现,而肠道菌群对肥胖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肠道菌群可能与脂肪肝之间存在相关。但目前,相关的研究大多是以动物研究。
一般来说,相较于肠道菌群正常的小鼠来说,无菌小鼠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较小。当将正常小鼠的粪便移植给无菌小鼠以后,无菌小鼠的身体质量指数即有上升,且胰岛素抗性也有所增强,肝脏的脂肪含量也有增加。还有研究发现,食用高热量食物的小鼠常常会体重增加,并患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而那些在高热量饮食后也没有发胖的小鼠,则有着“特殊的”肠道菌群组成,良好地控制了它们的体重。但是,如果分别将患有脂肪肝的肥胖小鼠和体重正常的健康小鼠的粪便分别移植给无菌小鼠后,无菌小鼠均出现了与粪便捐赠者相类似的身体变化——变得肥胖并出现脂肪肝,或是仍保持健康。这些研究均表明,是肠道细菌让小鼠处于患脂肪肝的风险之中。研究人员预计,该研究结果对人类来说也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人类和小鼠来说,导致脂肪肝的细菌种类可能会有所差别。
●服用益生元,帮助缓解脂肪肝症状
有研究发现,如果给脂肪肝小鼠喂食益生元补充剂,能够减少肝脏中的脂肪沉积,甘油三酯水平也有降低。肠道内的细菌可将低聚果糖代谢为短链脂肪酸,增加肠道内细菌的数量,从而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随后,有研究人员在以人类为被试的研究中也发现,在服用益生元后,受试者肝脏的脂肪沉积量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均有下降。
肠道微生态是万病之源,
肠道微生态检测防万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