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大伯治疗ldquo脂肪肝rd

65岁的曹大伯(化名)退休在家,平时就带带孙子,也不太运动。cm的个子,斤,属于微胖。但最近两年因为“脂肪肝”,他的肝功能反复异常,治疗一直没有好转。这让他苦恼不堪,整夜睡不着觉,甚至出现了焦虑。

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以为是脂肪肝

两年前,曹大伯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发现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一种肝功能指标)明显升高,自己也常常感到恶心、胃口变差,吃东西没有味道。于是,他带着检查医院检查,肝脏B超均提示脂肪肝,医生在排除了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后,告知曹大伯是脂肪肝造成的,随后就一直在护肝治疗。

但两年过去了,他多次复查谷丙转氨酶仍然不正常,B超、核磁共振检查依旧提示脂肪肝,这让他感到非常困惑,自己并不肥胖,也不饮酒,日常饮食也是很注意,为什么会得脂肪肝?为什么转氨酶一直不能正常?

来杭寻求肝病专家,发现其他线索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朋友介绍他到具有肝病专科特色的浙江大学医学医院就诊。于是在儿子的陪同下,医院找到肝病四科谌翠容主任医师。

谌医师了解到曹大伯相关病史后,发现他其他肝脏检查都做了,但治疗后肝功能始终没有好转,于是建议曹大伯查一下铜蓝蛋白,同时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

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曹大伯的铜蓝蛋白明显下降,这给了谌医师提示。她随即进行了眼科会诊,发现在他的巩膜与角膜交界处发现了K-F环(即角膜色素环)。此外,曹大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了肝组织穿刺,对肝组织做了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曹大伯的ATP7B基因的EXON8杂合子突变,最终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

原来,这是一起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铜代谢疾病。谌医师从铜蓝蛋白这项检验中找到了突破口,明确了诊断,随即对症下药,最后曹大伯通过口服青霉胺治疗,肝功能总算恢复了正常,他的焦虑症状也明显好转。

肝豆状核变性是先天疾病,关键是检查血清铜蓝蛋白

谌医师介绍,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可出现肝脏损害、神经精神表现、肾脏损害、骨关节病及角膜色素环(K-F环)等表现。

这个疾病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1/,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肝脏损害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患者,大部分患者在10-13岁起病,表现形式多样,可表现为急性肝炎、脂肪肝,暴发性肝衰竭、慢性肝病或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等,神经精神症状多见于10-30岁起病的患者,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经常迟于肝脏症状,因此易被误诊为肝性脑病。

像曹大伯这种年纪发病,仅以脂肪肝为表现的很少见,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因此对于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患者应常规检查血清铜蓝蛋白:铜蓝蛋白<80mg/L是诊断Wilson病的强烈证据,若铜蓝蛋白<mgL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进行ATP7B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一人得病,全家都要筛查

谌医师介绍,因为这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亲属中如果患有此类疾病的,必须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所有兄弟姐妹进行筛查;适时的产前咨询和产前基因筛查,可以有效避免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出生。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避免进食含铜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干果类、软体动物类等;适宜的低铜食物,如精白米、精面、新鲜青菜、苹果、桃子、梨、鱼类、猪牛肉、鸡鸭鹅肉、牛奶等;不可使用铜制容器盛装食物和水,避免服用添加铜离子的复合维生素制剂等。

最后,谌医师提醒,这种疾病是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专家介绍

谌翠容

主任医师

肝病四科副主任

医学硕士,浙江省数理医学会感染性疾病专业委员,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从事传染病诊治工作20余年,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各种急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肿瘤的诊治,主持参与科研课题3项,所研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在国家级及省级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供稿科室

肝病四科

点在看

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yinghuaagyh.com/ghjc/15544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