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一般来说是由细菌引起的。他日益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相对来说比较难治疗。治疗周期长,且易产生细菌耐药性。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我们应该构建更有效的疾病防治网络,尽量的早检查,早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01细菌性肝硬化的病因
肝内细菌感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宿主、病原菌、肝脏等器官的功能状态等多方面因素。能否在临床上早期防治细菌感染,也是影响疾病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免疫障碍
与肝硬化有关的免疫功能障碍是非常复杂的,既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状态,又包括多种免疫细胞持续激活后释放促炎因子的状态,而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这种免疫紊乱会不断加重。原因之一是肝硬化时肝、门静脉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肝、肠和血液循环中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受损,肝脏免疫相关蛋白的合成、识别受体的能力明显下降,体内毒素、细菌的清除能力也会下降。
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和/或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则可以通过免疫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来诱导系统性炎症反应。在这些因素中,肠道是激活各种免疫细胞释放促炎因子,维持全身炎症反应的主要来源。免疫力细胞的持续刺激,也会导致免疫功能衰竭,出现免疫麻痹,从而增加细菌感染的危险。
2、肝脏微生态变化
肝脏微生态的改变不仅表现在肝硬化的体积变化上,而且还可发生质变,并随肝硬化失代偿程度的加重而加重。另外,随着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广泛使用,肝硬化患者行侵袭性检查和治疗手段的增多,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改变,非常见病原或多重耐药细菌感染也在增多。
3、改进防治策略是必要的
在临床上,一些医生对肝硬化发生的高危性因素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细菌感染的早期征象还不能及早发现,对疾病快速进展的凶险警觉不够,往往根据普通人群细菌感染的治疗经验来管理高危肝硬化患者,从而延误早期干预的有利时机,综合救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目前尚缺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传统的阳性率较低,且耗时长,不能及时地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
02肝硬化细菌感染防治措施
1、设立感染预警系统
预防措施的关键是评估细菌感染的危险性和早期识别。在肝硬化患者中,由于细菌感染的易感性,而且随着肝功能的恶化,出现细菌感染的危险越来越大,尤其是终末期肝硬化、腹水蛋白含量低、消化道出血、既往有细菌感染病史、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几率较高,但是早期表现多是隐匿的。所以目前建议所有住院肝硬化患者应考虑并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当前普通人群细菌感染指标中,与脓毒血症的发生、发展及结局密切相关,同时也可指导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感染病人的用药,但对肝硬化细菌感染的应用价值仍有争议。在病理生理上,感染菌的数量与致病能力、病理性细菌移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肝和肠等脏器功能的损害,是肝硬化发生细菌感染和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肝硬化患者复杂的细菌感染机制,从而帮助早期识别细菌感染及其严重程度。
2、加强对病原菌的检测
迅速、有效、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是肝硬化细菌感染预后的关键,延迟和不适当的治疗会明显提高死亡率。现在临床上,在获得细菌培养结果前,需要根据感染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当地抗菌药物的流行病学数据来选择经验性抗生素。经验性治疗失败不仅会导致无法有效控制感染,而且会导致多重耐药。
所以,早期鉴定出致病菌,不仅有利于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而且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也有重要意义。对于肝硬化的SBP,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非常低,采用实时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更具潜力,但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细菌培养。
采用直接药敏试验法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离-时间飞行质谱法可以用于细菌耐药和药物敏感性的早期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感染,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虽然现有的技术手段还存在许多缺陷,但如何快速准确地检测病原体,并对其进行药敏筛选,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减少多重耐药细菌的发生
对肝硬化有高细菌感染风险的人来说,预防非常重要。利福昔明比较难融入血管,可替代诺氟沙星用于肝硬化SBP的预防,但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而与诺氟沙星相比尚缺乏与诺氟沙星的对比研究。
考虑到细菌感染流行病学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多种耐药细菌和艰难梭菌的防治策略也是今后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