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王灵台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院院长,肝病科主任。上海市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分会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名誉主任,上海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名誉主任。)
王灵台老师治学治病理念:
1.“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2.“信、爱、学、思“
3.“能为西医之已为,善为西医之所为,敢为西医之不为”
4.“中医之未明处,西医助之;西医之未能处,中医补之”
肝病病机认识:
1.湿热疫毒隐伏血分,时常可以引
发“湿热蕴结证”“
2.肝主疏泄”喜条达,如若情志不畅即可引发“肝郁气滞证”
3.”肝病传脾”、或湿疫伤脾,即可导致“肝郁脾虚证
4.“肝肾同源”、或热毒伤阴、或郁久化火伤阴皆可导致“肝肾阴虚证”因“肝体阴用阳”,久病“
5.阴损及阳”而克脾伤肾即可导致“脾肾阳虚证”
6.因气血失调,久病致瘀,入络即可导致“瘀血阻络证”
7.病位主要在肝,常多涉及脾、肾两脏及胆、胃、三焦等腑
8.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常用肝病治法:
扶正益气、养阴、温阳、补血健脾、柔肝、和胃、益肾
祛邪:清热、解毒、化湿、祛痰化瘀、疏肝、利胆、散结
主要学术观点:
脏腑调治、把握重点
疫毒湿热初袭,病位在肝胆,当以疏肝利胆和清热利湿等为主;
疾病中期,病位则由肝及脾,定位于脾胃,健脾和胃治法又成为主要方法;
久病及肾,在疾病后期,病位大都涉及肾,补肾包括肾阴、肾阳的补益法;
一法为主、多法联用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
滋益肝肾、活血通络;
益气养阴、温阳利水;
根据病证或病期,一法为主,有机结合提高临床疗效,阻断病情发展;
治肝不忘和胃、利胆
肝胃不和是慢性肝病最常见之证候;
人以胃气为本;
“肝胃综合征”常用陈皮、半夏、鸡金、麦芽等味;
脏腑同治,防止脏病及府的传变;
扶正与祛邪联用
正虚与邪实
①扶正、祛邪兼顾
②邪盛暂缓扶正
③扶正不忘祛邪
④随证调整药剂
养阴与化湿合用
①见证用药不拘古训
②趋利避客殊途同归
③组方用药掌握分寸
组方选药时可选用化湿而不伤阴助热之品,如茯苓、猪苓、车前子、滑石等清利湿毒,或白术、扁豆、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不可选用芳香化湿之品如苍术等以免伤阴;
在选用养阴药时,以柔润之品,如首鸟、枸杞、黄精、白芍、石斛等,少用滋腻之品如生地、熟地等,力争做到化湿而不伤阴,养阴而不滞湿;
病药互参、精心组方
谷丙转氨酶增高,多为湿热毒邪较重,采用清利湿热的药物常常奏效,如虎杖、黄芩、猫人参、大黄、车前草等;
无论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在病理上都有血液循环淤滞的表现,可能在临床上并不构成中医的血瘀证,但是治疗中加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当归,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方剂精选:
肝八味(用于慢肝慢性指标异常)
方药组成:太子参、全当归、炒白术、川石斛、大生地、枸杞子、炙鳖甲、生牡蛎;
调经方(肝病引起之月经失调)
方药组成:益母草、大川芎、制香附、留行子、鸡血藤、路路通;
补肾方(慢性乙型肝炎肝肾亏虚兼湿热)
方药组成:党参30、巴戟天15、枸杞15、菟丝子15、生地12、桑寄生30、虎杖30、党参20、青皮9;
灵甲胶囊(肝炎后肝纤维化)
方药组成:黄芪30、枸杞12、紫河车9、白术12、鳖甲12、当归15、地鳖虫6、片姜黄6、刘寄奴12、牡蛎30;
清开冲剂(亚临床肝性脑病)
方药组成:败酱草30、石菖蒲15、制大黄15;
抗脂冲剂(脂肪肝)
方药组成:太子参15、茯苓10、青皮6、半夏9、车前子30、制大黄15、黄芩30、丹参30、枸杞12、黄精12、郁金15、山楂15、草决明15;
消胀方(肝硬化腹水)
方药组成:太子参30、青陈皮9、茯苓15、米仁30、丹参15、生鳖甲15、生牡蛎30、石斛10、鸡内金12、泽泻30、车前子30、白茅根15、麦芽30;
灵甲胶囊
方药组成:(芪、归、甲、参、灵、芍、鹤、枯、牡)
十味抗癌方
方药组成:(芪、丹、术、薏、郁、石、六、舌、枯、牡)
个人药物理解:
疏肝理气解郁法的用药
1.见于几乎所有急慢性肝病,应用频率也较多
2.目的:对症;补脾健脾;防六郁
3.最喜欢用的药物:郁金、香附、青皮、生麦芽、佛手、柴胡、合欢花及川木香等。郁金为“郁中之金”,一药多用,入气分行气解郁止痛,入血分凉血散结以开窍;
关于柴胡“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
如何正确认识?
1.柴胡有劫肝阴之嫌,慢性肝炎的病人用柴胡,当有所顾忌。
①升发疏泄之性,单用、久用或过大量应用,有可能消耗肝阴,即所谓“劫肝阴”,出现口干、咽燥、咽痛不适,两目干涩,面部烘热等症状
②不宜单用,中病即止,不宜长期大量应用
③慢性肝炎有阴虚者不用柴胡。芍药或枣仁、石斛,量以等于或大于柴胡为宜,15-30克。
2.柴胡有劫肝阴之嫌,况疏肝不一定非用柴胡
①气郁为病,可致血、湿、食、瘀、热五部,况疏肝之药甚众,难道非用柴胡不可吗?
②气郁有香附、郁金;气结有八月扎、橘核;热郁有黄芩、川连;寒郁有乌药、吴茱萸;血郁有旋复花、茜草;湿郁有茵陈、苍术、荷叶;痰郁有胆南星、浙贝母、瓜蒌、夏枯草、半夏等等,更为切合病机。
解郁勿忘降肺
肝生升于左,肺降于右,肺主一身之气:
久病不解或经疏肝治疗效果不佳者,应注意清降肺气,以使治节有权,肃降令行,升降协调,三焦气化通畅,从而使肝郁得以解除。临证常加瓜蒌15-30克宽胸理气、清金抑木以降肺气,气机畅通,诸郁得消。
常用药物介绍:
利胆退黄:
清热祛湿药:菌陈、苦参等。
活血化药:丹参、丹皮、赤芍等。
抗病毒:
热解毒药:白花蛇舌草、虎杖、败酱草、半边莲、半枝莲、连翘等。
活血化瘀药:丹参、郁金、赤芍等。
清热祛湿药:菌陈、栀子、黄芩、苦参等。
补益药:黄芪、白术、茯苓、巴载天、苁蓉。
降低转氨酶:
清热解毒药:垂盆草、公英、败酱草、山豆根等。
清热祛湿药:黄芩、川连、苦参、龙胆草等。
活血化瘀药:丹参、丹皮、赤芍、郁金、茜草、泽兰等。
其他药:五味子、鸡内金。
提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
益气药:党参、黄芪、白术等。
养血药:当归、熟地等。
补肾药:淫洋藿、巴戟天等。
调节免疫:
口增强免疫功能主要以扶正药为主,如补气药之黄芪、党参等;
温补肾阳药之仙灵脾、肉苁蓉等;滋阴药如女贞子、麦冬、沙参等补血药如当归、仙鹤草等。
抑制免疫反应功能药以祛邪药为主,如清热解毒药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活血化瘀药之丹参、赤芍等。
抗肝纤维化:
活血化瘀药:丹参、赤芍、红花、王不留、要之黄芪、党参等。
柔肝养阴药:枸杞子、沙参、石斛、麦冬等。
其他:黄芪、汉防已、茯苓、鳖甲等。
改善肝炎症状的中药:
肝区疼痛:丹参、柴胡、木瓜,郁金青皮、白芷、川芎、元胡。
肝区疼痛较重,顽固不去,可选用活血化淤之药,如:当归、丹参、桃仁、五灵脂、乳香、没药。
食欲不振:焦三仙、砂仁、厚朴、鸡内金等。
失眠多梦:炒枣仁、获神,夜交藤、远志、五味子、莲子心、百合等。
腹胀:黄芪、山药、白术、扁豆、砂仁、黄精、厚朴、木香、枳壳等。
改善肝炎症状的中药
肝炎后低热:青蒿、丹皮、胆草。
肝炎后合并血小板降低、白血球降低:鸡血藤、补骨脂、当归、熟地、何首乌、白芍等。
肝脾肿大:当归、川
芎、白芍、丹参、红花夏枯草、以及鳖甲、牡蛎、王不留、杏仁橘红、泽兰等。
理念分析:
①邪正交错,祛邪为先:湿热是其主要方面,湿热郁滞不解则耗阴更甚,湿热缠绵,阴虚难复之际,若徒养其阴则加重湿热遏阻。治疗应祛邪为先,开郁散热,流气化湿。
②宗仲景之猪苓汤之法,养阴化湿并举,即采用“双通道“的治法。
③化湿不过于温燥,以免伤阴,力求轻疏灵透,轻灵则湿郁得开,邪热透达。如陈皮、砂仁、六一散、山栀子、藿香、佩兰、陈皮、淡豆豉之属。
④养阴不过于滋腻,以免助湿碍运。白芍、酸枣仁、石斛、杞子、女贞子、生地、北沙参等品。
⑤掌握二者用药比例,适当配伍。要权衡湿热与阴虚的缓急轻重,以定清化和养阴的主次侧重。湿热重于阴虚,则以清化为主,养阴为辅,反之则养阴为主清化为辅。
⑥宗其先师夏老之法,特别推崇石斛,认为该药养阴生津兼能清热,开胃进食而不碍运,既能补益阴津之不足,又能开启阴液之化源。
⑦轻宣肺气,通达郁滞,给邪以出路。肺气宣展,气机透达,气机透达则全身经络畅通,不但湿热之邪难留,且可通络致津,缓解阴分之虚,给邪以出路,更显独胜一筹。十分推崇炒荆芥,荆芥微炒,减其辛温之性,能宣畅肺气,化湿行滞,且能入阴分,通络和阴,是治疗湿热兼阴虚的重要药物之一。
药物精解:
1.茵陈。
①青蒿的苗,为治黄疸之圣药。②立春即勃然生长,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秉少阳最初之气,性颇近柴胡,实较柴胡之力柔。③阴虚不任柴胡升散者,皆可以茵陈代之。
2.清热利湿解毒退黄喜用茵陈、虎杖、金钱草、川连、胡黄连。
湿热之黄疸,首选茵陈,金钱草,30克以上,茵陈可用至90-克。金钱草能退黄渗湿从小便而出,同用有相乘作用。胡黄连性味与黄连相近,清热利湿之效肾佳,抑制HBV作用极强,味苦难咽,不超过9克为宜。
3.清利湿热,通利二便,擅用大黄、车前子,给邪以出路。
大黄、车前子以通利大便及渗湿利尿,前后分消,制大黄用量为10-30克之间,以大便泄泻如泥如粥、一日2次为佳。脾虚便溏,也宜加用制大黄,使排便达到每日2次,肃清湿热,ALT等指标降至正常后,仍可继续服含制大黄方药数周。旱莲草最值得推荐,清利湿热之外,还有益阴凉血的作用,对降酶甚有助益。
4.解毒勿忘透邪。
应用清透之药促使邪毒外出,即所谓“引蛇出洞”。常用药物升麻、葛根。升麻葛根配伍治疗阴阳毒,升麻与解毒除湿,分消湿热之土茯苓配伍,一上一下,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邪有出路,湿热疫毒之邪得以祛除。
5.止血、活血用仙鹤草。
适用于肝病伴有出血的患者。仙鹤草别名脱力草、黄牛草,以仙鹤草配黄芪为基本方,治疗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配伍能补肾壮阳,又能振奋精神的仙灵脾或巴戟天治疗慢性肝病乏力。
6.阴虚血热,首选茅根。
白茅根,甘寒,具有清热利水,凉血止血之功。白茅根用于治疗肝胆疾病之阴虚血热之证,白茅根清热利水兼具滋阴之效,与肝病最为相宜。
7.治疗慢性丙型猫人参。
猫人参味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去瘀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肿瘤。猫人参为主药,配以黄芩、刘寄奴等药组成“清肝颗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8.活血利水,重用益母草。
“久病多瘀“,难治性腹水,淤血内阻,血水互结,病情更加缠绵。加入益母草一味,30克左右以求重剂取效。益母草辛凉微苦,归肝肾二经,以活血祛瘀利水突出功能。
9.护阴液善用石斛。
石斛既能补阴津之不足,又无滋腻碍脾恋湿之弊,其性宽缓,用治肝病最妥。
以上内容参考年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流派传承分会-“王灵台老师学术经验交流”,供大家参考学习!
程门项方家冯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