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的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都表现为升高,为进一步探索其临床意义,巴西学者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对肝硬化不同阶段时外周血中的IL-6、IL-17和IL-10水平的预后意义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日前发表于Cytokine杂志。
该研究共包括两个队列:门诊纳入的疾病稳定的肝硬化患者(例),住院的急性失代偿患者(例),另外选取了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
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高于对照人群。疾病稳定的肝硬化患者中,中位随访17个月,26例患者出现了肝脏相关事件。IL-10水平较高和Child-Pugh分期为B/C与无事件生存率下降独立相关。
在急性失代偿患者中,随访90天后,39例患者死亡,腹水、IL-6水平较高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得分较高与死亡独立相关。在急性失代偿患者中,IL-6水平预测细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高于C反应蛋白(0.±0.vs.0.±0.)。
入院后第3天IL-17水平下降仅见于疾病进展至死亡的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即便没有细菌感染也观察到较高的IL-6水平,而IL-10水平仅在感染相关的ACLF患者中较高。IL-10和IL-17水平较高与ACLF进展至死亡相关。
可见,不同阶段的肝硬化患者有着不同的免疫应答模式,并且与预后以及从稳定阶段进展至ACLF相关。
原文链接:FischerJ,SilvaTE,SoaresESilvaPE,etal.FromStableDiseaseto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CirculatingCytokinesAreRelatedtoPrognosisinDifferentStagesofCirrhosis.Cytokine.;91:-.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