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酒精消费量在明显快速增长,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年的2.4%上升至年的4.3%;酒精性肝硬化占肝硬化的病因构成比从年的10.8%上升到年的24.0%,其中男性ALD患病率为6.36%,女性为0.36%,现酒精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伤的第二大病因。
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其代谢的中间产物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乙醇代谢的耗氧过程导致肝小叶中央区缺氧,从而导致肝细胞缺氧。酒精性肝病初期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以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严重酗酒时可以诱发广泛的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的衰竭。该病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饮酒史是诊断酒精性肝病的必要条件。我国现有的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为: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40克/天,女性≥20克/天;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含量>80克/天。酒精量换算公式为:酒精量=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例如一次饮50°白酒克,酒精摄入量=×50%×0.8,就是80克/天,以新疆地区的饮酒方式以及饮酒量,很容易超过酒精肝界定的饮酒量。
ALD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防治呢?
酒精饮料品种与饮酒方式:市面上酒精饮料品种较多,不同的酒精饮料对肝脏所造成的损害也是不同的。饮酒方式的不同也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一个危险因素,研究显示空腹饮酒相比于伴有进餐的饮酒方式更易对肝脏造成损伤,空腹饮酒者ALD患病率较只在进餐时才饮酒者高出2倍多。单纯饮用啤酒或葡萄酒者因日均酒精消耗量较低(均<20g),患病率均较低。多种酒混合饮用或者单纯饮用白酒,特别是空腹饮用者,患病率最高。
饮酒量与饮酒年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酒精所造成的肝脏损伤是存在一个临界值的,即当达到一定的饮酒量或饮酒年限,就会大大增加肝损害风险。每日饮酒量≥20g,持续饮用5年以上时,ALD发病率明显增高,然而,由于个体存在差异较大,也有研究显示饮酒量与肝损害程度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不是十分明确。
性别:女性对酒精所引起的肝毒性更加敏感,与男性相比较,更小剂量、更短的饮酒期限就可能出现更重的ALD。而饮用同等量的酒精饮料,男女血液中酒精含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种族、遗传及个体差异:汉族人群的ALD易感基因乙醇脱氢酶(ADH)2、ADH3和乙醛脱氢酶(ALDH)2的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分布均不同于西方国家,这可能是中国ALD的发病率显著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的饮酒者都会出现ALD,只发生在一小部分人群中,同一地区群体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肥胖: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体质指数(BMI)≥25的ALD患者日均酒精消耗量低于BMI<25的人群,相关研究显示肥胖或BMI超重可增加ALD各阶段发病的危险。
肝炎病毒感染:肝炎病毒感染与酒精对肝脏损害起协同作用,在肝炎病毒感染基础上饮酒,或在ALD基础上并发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都可加速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营养状况:ALD病死率的上升与营养不良的程度相关。维生素E水平的下降或维生素A的缺少,也可能加重肝脏的损害。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促使ALD的进展,而饱和脂肪酸则对ALD起到保护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