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对肝硬化患者有益。他汀类药物可改善肝内循环,还可降低门脉高压;而利福昔明可调节肠道菌群,防止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移位。因此,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这两种药物联合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价值。不过,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他汀类药物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是安全的。
来自西班牙的一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simvastatin)联合利福昔明(rifaximin)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其2期试验结果已于10月10日在线发表在了TheLance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上。
研究方法
研究受试者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和中重度肝衰竭患者,他们来自6个欧洲国家(意大利、法国、荷兰、德国、英国和西班牙)的9所医院。纳入标准为:年龄大于18岁且Child-Pugh分级达到B或C。
受试者被随机分配(1:1:1)为三组:接受辛伐他汀40mg/天+利福昔明mg/天治疗组、接受辛伐他汀20mg/天+利福昔明mg/天治疗组、和接受两种药物安慰剂(Placebo)治疗组,三组的治疗时间均为12周。随机分组按照Child-Pugh分级(B/C)进行均匀分层。
研究的主要终点:肝脏或肌肉毒副反应的发展,即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肌酸激酶的变化。
该研究已在欧盟临床试验注册中心(EuropeanUnionClinicalTrialsRegister,--23)和ClinicalTrials.gov网站(NCT)注册。
研究结果
研究共招募了44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其中,辛伐他汀40mg/d+利福昔明组16例,辛伐他汀20mg/d+利福昔明组14例,安慰剂组14例。受试者的基线特征如表1所示。
表1受试者的基线特征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试验期间,由于辛伐他汀40mg/d组患者的AST和ALT存在显著升高(与安慰剂组比较),根据数据安全监测委员会的建议,辛伐他汀40mg/d+利福昔明组提前停止了治疗。
如表2所示,与安慰剂组相比,辛伐他汀40mg/d+利福西明组患者的AST和ALT显著升高——在治疗结束时,两组AST平均差异为IU/L(95%CI54~;P=0.),ALT平均差异为61IU/L(95%CI22~;P=0.)。在治疗12周后,与安慰剂组相比,辛伐他汀20mg/d+利福昔明组的转氨酶水平并无显著差异(AST平均差异为-14IU/L[95%CI-91~64;P=0.],ALT平均差异为-8IU/L[95%CI-49~33;P=0·])。
表2三组患者在基线和治疗结束时的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与安慰剂组相比,辛伐他汀40mg/d+利福昔明组和辛伐他汀20mg/d+利福昔明组碱性磷酸酶水平无显著差异;而辛伐他汀40mg/d+利福昔明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肌酸激酶升高(平均差异为9IU/L[95%CI~];P=0·);辛伐他汀20mg/d+利福昔明组的肌酸激酶无显著变化(4.2IU/L[-~];P=0.)。
3例(19%)辛伐他汀40mg/d组患者发生了肝脏和肌肉毒副反应(与横纹肌溶解相一致)(见表3)。辛伐他汀40mg/d+利福昔明组(9例[56%])中,因不良事件而停止治疗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均为2例[14%];P=0.)。
表33例发生毒副反应患者的具体情况
讨论
他汀类药物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安全性已经在4项随机对照试验中进行了评估,目的是研究他汀类药物在降低门脉高压(3项试验)或降低静脉曲张出血和死亡率(1项试验)的效果。其中的3项研究未观察到肝脏或肌肉发生毒副反应。然而,这些研究的样本量非常小,或只进行了1个月的治疗,这可能是没有副作用的原因。另一项研究是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名患者接受辛伐他汀40mg/d或安慰剂治疗,随访时间长达2年。在最后一项研究中,69例接受辛伐他汀治疗的患者中有2例(3%)出现临床相关的肌肉毒副反应,需要停止治疗。
在本研究中,使用辛伐他汀40mg/d+利福昔明治疗的16例患者中,有3例(19%)出现肌肉毒副反应并伴有肝脏毒性,需要停药。
相比之下,使用辛伐他汀20mg/d+利福昔明治疗的患者,没有肌肉毒副反应病例,只有1例短暂的轻度肝脏毒副反应,不需要停药。
这些发现表明,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辛伐他汀联合利福昔明治疗的副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20mg/d比40mg/d更安全。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无肝病的一般人群中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与肌肉毒性的高发生率相关的剂量为辛伐他汀80mg/d,所以普遍流行的概念是辛伐他汀在一般人群中安全剂量为40mg/d。
此次试验中出现副作用的频率高于以往研究的原因尚不清楚。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此次研究的肝硬化患者的病情更为严重。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已进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Child-PughB/C级,而既往研究中相当比例的肝硬化患者仍处于代偿期,既往无并发症。
由于辛伐他汀在肝脏中会经过大量的生物转化,并通过胆汁排出,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延长该药物的半衰期,这可能是此实验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的一部分原因。
本研究的局限性是样本量较小。由于本研究主要论证的是药物的安全性问题,所以本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终点是正确的。不过,辛伐他汀联合利福昔明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具体疗效,需要通过更大的样本量来确定。
此外,不能排除由于样本量小的原因,组间某些基线特征的轻微不平衡可能影响了研究结果。不过,失衡程度最高的组是安慰剂组,而服药的另外两组的基线特征还是比较接近的。
结论
与辛伐他汀20mg/d+利福昔明相比,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使用辛伐他汀40mg/d+利福昔明可显著增加需要停止治疗的不良事件(尤其是横纹肌溶解)。研究人员建议使用辛伐他汀20mg/d+利福昔明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和研究。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ElisaPoseetal.Safetyoftwodifferentdosesofsimvastatinplusrifaximinin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