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报告全解读之
肝硬化的实验室
指标变化及特点
带你看报告
前两期,了解了急性、慢性肝损伤的实验室指标,今天我们我们接着聊聊大家都听说过的肝硬化吧。想必大家都听说过,病毒性肝炎可以发展为肝硬化。确实如此,肝硬化通常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到最后的一个阶段,包括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以及近年来日益增多的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而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
肝硬化
慢性肝损伤可反复长期引起肝损伤,使细胞外基质过量沉积及异常分布,从而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引起进行性肝功能不全、门脉高压,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其实肝硬化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肝脏是一个反应比较迟钝的器官,患者发生肝硬化以后,早期一般并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也没有特殊的症状,到晚期才会有明显的表现和症状。
肝硬化的病理基础则是肝纤维化。在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过程中,可发生许多实验诊断指标的变化。
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
肝硬化时血清ALT/AST比值常1,纤维化程度越高,则比值越低,则可能与肝损害后肝脏产生减少有关。此外,肝硬化时血小板减少、PT延长、清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增加。
用于评价肝纤维化的实验诊断指标目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反映胶原产生及降解的血清标志物:MAO、PH、PⅢP、IV型胶原及其降解片段等、透明质酸(hyaluroniceacid,HA)、层黏连蛋白(laminin,LN)等;
另一类是通过测定血清多种非胶原相关成分,然后计算肝纤维化分数,如Fi-brotes(测定ApoAl、结合珠蛋白、α2-微球蛋白、γ-GT)、ELF-tes(测定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PIIIP、透明质酸)、Hepascore(测定胆红素、γ-CGT、α2-微球蛋白、透明质酸、性别及年龄)、Wai-score(测定ALT、AST、PLT)。
预防肝硬化,首先就需要重视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注意饮食,合理营养,节制饮酒,加强劳动保健,避免各种慢性化学中毒也是预防的积极措施。定期体格检查,同时避免各种诱因,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疾病,这才是身体健康的要诀!
-END-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