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隐匿性肝性脑病(CHE)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年9月—年6医院的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HE分为CHE组(n=)和非CHE组(n=),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实施6个月随访。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CHE的危险因素。结果CHE的发生率为51%,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病程、HE病史、感染、腹水、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肌酐、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MELD评分等是CHE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表明HE病史(OR=10.,95%CI:4.~23.)、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OR=4.,95%CI:1.~15.)、Child-Pugh肝功能分级(OR=4.,95%CI:1.~18.)、MELD评分(OR=1.,95%CI:1.~1.)是CHE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均<0.05);CHE组患者的中短期再入院、HE和死亡发生率均高于非CHE组(P值均<0.05)。结论CHE发生率较高,且影响患者预后,既往HE病史、TIPS术后、Child-Pugh分级C级和MELD评分较高的患者应警惕CHE的发生,早发现、早筛查、早干预,以最大限度改善肝硬化患者预后。
关键词:肝性脑病肝硬化;危险因素;预后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肝硬化患者已达到慢性肝病患者总数的20%[1]。HE发病率高达30%~45%[2],1年生存率低于50%,3年生存率低于25%[3]。近年来国际肝性脑病和氮代谢协会根据SONIC分级标准将HE分为显性肝性脑病(overthepaticencephalopathy,OHE)和隐匿性肝性脑病(overthepaticencephalopathy,CHE)[4]。CHE是HE的早期阶段,其特征在于此阶段病情隐匿,患者缺乏可识别的神经系统异常症状,不易被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察觉,仅通过神经心理学或神经生理学检查识别[4]。由于CHE患者存在记忆力、注意力和操作能力下降,视觉活动协调性减弱,睡眠障碍、抑郁和焦虑等一系列生活质量下降问题[5-6],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加患者和家属的负面情绪及医护人员的负担[7],若不及时干预,40%以上的患者1年内会进展成为OHE[8],病死率由17%上升到64%[9]。因此美国肝病学会(AASLD)和欧洲肝病学会(EASL)指南[4]建议对所有肝硬化患者尽早实施CHE筛查,但缺乏筛查时间、昂贵的检查费用及无所需的特殊设备被报告为是阻碍CHE的主要原因[10-11]。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CHE的危险因素,以实现肝硬化CHE靶向筛查,并同时对患者实施6个月随访,探讨CHE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医院年9月—年6月住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肝硬化患者均通过肝活检、临床、生化和影像学资料或既往病案证实,且诊断符合年版《肝硬化诊治指南》[12]标准;(2)年龄18~80岁;(3)具有良好的听、说、理解和沟通能力;(4)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OHE发作者;(2)近4周内酗酒或服用精神类药物;(3)合并严重的精神疾病;(4)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得分≤25分;(5)红绿色盲者;(6)中途失访者。本研究方案已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