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位胆囊炎的患者问我,“唐教授,消化科门诊有很多看肝病的,我有点害怕,会不会被传染?”其实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提到肝病、尤其是“肝炎”似乎都会传染!恰逢世界肝炎日也快到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梳理一下,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肝病,是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的统称,肝炎只是肝病中的一种。整体而言,从传染性上来分,肝病可以分为传染性肝病和非传染性的肝病。传染性肝病,主要指病毒性肝炎,大多是由甲、乙、丙、丁、戊等肝炎病毒所引起,也有其他病毒譬如EB病毒(疱疹病毒)等引起。非传染性肝病,则病种更多,常见的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肝)、酒精性肝病(酒精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遗传代谢性肝病等等。回到上述那位患者的问题上,我们该清楚了,传染性肝病可能会传染,而非传染性肝病不会传染。肝炎,是肝病的一种,也是肝病的一个阶段。作为肝脏炎症的统称,肝炎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造成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肝炎最常见的表现是肝功能的异常,通俗说就是转氨酶的升高,大多是通过体检发现的。严重一些可能会因为白眼珠发黄而被发现,这叫黄疸,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清里胆红素升高所引起的。现实生活中,肝炎其实不是那么容易发现的,因为肝损害不严重时大多没有严重的临床症状,一般仅会表现出来一些轻度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差、恶心、乏力等,或伴有右上腹、肝区的不适等,症状不典型。临床上急性肝炎比较典型的表现,除了上述症状外,就是厌食油腻,患者往往告诉我们看到油大的东西很恶心。急性肝炎症状相对容易察觉,一般急性的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多是由于进食了不干净的食物感染病毒而患病,大多预后良好。而慢性肝炎则相对比较复杂,除了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会慢性化,脂肪肝、酒精肝或者药物性肝损伤都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其实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区分理论上很简单,按照病程是否超过6个月而定,6个月内为急性,超过六个月就属于慢性肝炎。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慢性肝炎之所以会让大家“谈虎色变”,主要是担心其传染性。其实乙肝和丙肝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日常生活接触如共同进餐、理发、卫浴等公共设施等的接触是不会传染的。目前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国家政策调控,乙肝和丙肝的抗病毒药物获得已很容易,经济负担已经不是影响治疗的主要因素了。乙肝经过抗病毒治疗,患者大都病情稳定,疾病进展风险也大大降低,向肝硬化或者肝癌发展的可能性极大下降;体内病毒得到抑制,传染性则更微小。丙肝经过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消灭肝炎”的目标未来可期。对于慢性乙肝和丙肝的患者,我们能做什么呢?主要是判断病毒所处阶段,根据检查结果制订治疗方案,肝功能和腹部超声检查以及甲胎蛋白(AFP)、病毒学检测是必须进行的。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检测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非常关键,因为可以治愈,一旦检测到HCVRNA就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不存在所谓“丙肝携带者”的说法。而乙肝则不同,病毒学检测应该查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如果肝功能正常、腹部超声无异常,属于“携带者”状态,一般是建议定期复查,不用治疗;如果检测到HBVDNA,伴有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排除脂肪肝、酒精、药物等肝损伤外,则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超声提示有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者,应立即抗病毒并进行软肝、保肝相关的治疗,这方面有很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中医药有很大的优势,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扶正化瘀胶囊在美国得到了FDA批准进行丙肝肝硬化的II期临床试验。对于慢性肝炎还要提及一点,就是预防。丙肝虽然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但由于治愈药物的大规模上市,传染源会大大减少。乙肝的预防主要是注射乙肝疫苗,对于健康人群,查定量的乙肝五项(俗称“两对半”),根据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检测数据判断是否需要注射乙肝疫苗或者补种乙肝疫苗,HBsAb阳性人群对于乙肝是有免疫力的,不会感染乙肝病毒。而对于慢性乙肝的女性患者,其子女一医院的产科进行专业的母婴阻断(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目前国内阻断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极大减轻了家庭和国家的经济负担。
出品:人民政协报健康周刊
文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
实习编辑:张嫣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