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诊心得
结中医之缘
扎人性善根
尊重
——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文/蒋丽写下这个题目,突感感受到一种压力,沉甸甸的。仓央嘉措说过,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优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恭敬其实是在庄严你自己。
这个题目的缘起是因为负责挂号、抓药的“三昧古中医小助手”周日要去考驾证的科目四,虽然这个周日是国庆假期调休后的正常工作日,但是来看诊的患者还是满员,甚至超员。小助手不在,看诊依旧,所以本来听诊的我暂时接替小助手的活,抓药!
无论是周六的上课,还是周日的看诊,晨练必不可少。而这次心里想着要回去做些准备,只是压腿、踢腿,没有打拳就回来了。边走边想着即将面对的家里的各种凌乱。第一步,摆放因为周六晚上有活动、没有来得及整理的那些送来的药;第二步,将今天要用的药袋子都打开,为抓药节约时间;第三步,烧水、做饭……,就这样在脑子里盘旋着回家一个小时内需要做的事情。等到了家以后,发现桌子上已经整齐的摆放着今天要抓药的纸袋子,所有的药材也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码放待用。心中一阵感动,又有些心疼,周六晚出门的时候已经很晚了,这周日一早就得出门跟班车去惜福镇考试,这小助手得起多早啊!除了感动,还有一些心疼。
人就是这样,当自己对别人没有期待的时候,别人做了一点点,都会觉得是意外、喜出望外!而跟自己预设的场景大相径庭的时候,就会无比的感动,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别人做的是同样的一件事情,对于给自己造成的情绪反差却是如此之大。都只是在自己的心而已!唯识所变,唯心所现!
就像周六下午“正蒙少年营”结营一月的家长交流会上,父母眼中孩子的缺点在其他家长眼里都是优点一样。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为什么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看法截然不同呢?说到底,还是期待!父母们总是期待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好、比别人优秀,哪怕已经很好、很优秀了,还会期待更好、更优秀。这也就是老师们所说的贪心、虚荣心。只要有这份贪心、虚荣心,这份自私自利的心,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幸福、和谐也无从谈起。
周日的早晨因为小助手的付出,我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充分。一边在烧水做饭,一边就在想,老师一直在说,要对万事万物生起感恩心、恭敬心、慈悲心。每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就应该是这样。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是很难升起这“三心”来,相反可能还会是“贪心、嫉妒心、嗔恚心”。就拿周日的晨练来说,没有小助手的付出,我能安安心心的压腿踢腿打拳吗?没有她的付出,我能安安心心的听诊,然后写心得,完成自己的心愿吗?以前都觉得,这是她的工作,是应该做的。直到此时此刻才觉得,哪有什么应该做的事情呢?就像这个周日,自己晨练不就不安心,就没有捞着听诊吗?就像以前的小助手,一开始特别感恩她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只想对她好一点、多替她考虑一点!慢慢地觉得她只是为老师负责,她想要的老师都已经给她了,于是我也就欣然享受她带给诊室的一片祥和。内心里的感恩也都变成了她应该做的!
现在想想身上都在冒冷汗,夫妻本为一体,不知道从何时起,心与心的距离越拉越远,或许就是自己一味地索取,永远不知足的心念吧!当有一天满足不了自己的那份贪心、得不到自己的那份虚荣的时候、心就开始变了!
慢慢回想起来,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的傲慢心在作祟,那时候的自己有的只是怜悯之心,是站在比别人高的姿态,是一份施舍。这份施舍中少了很多的尊重。常言道“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自己不去尊重别人,别人怎么会尊重你呢?老师说,我贪求“师母”的这份虚荣,却不去履行“师母”的那份职责,甚至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这个“师母”!以前老师这么说,自己并不觉得,相反心里还会想“我都已经做到这样了!”“我都已经付出这么多了!”“还要我怎么做?!”想想自己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不是有所求?其实在说上面那句话时,已经是自私自利的想法了!我们也常说,为人处世,要让别人舒服,可是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都是居高临下的,都是带着过来人的身份,带着教导的口气,别人能舒服吗?
《菜根谭》:“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意思是说:为人处事,抱有遇事都要让一步的态度,才是高明的人,因为让一步就等于是为日后进一步留下了余地;待人接物,以宽厚态度对人,才是有福的人,因为给人家方便就是给自己日后留下方便。
古人还说:“让一步”“宽一分”,其实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让别人舒服。有的人生怕别人舒服,尽量让别人不舒服,而只要自己舒服就行,最终结果是,你不让别人舒服,别人就会让你不舒服。
让别人舒服,就是替他人着想,首先要照顾人性中无伤大雅的虚荣。比如说,古人有这样一句俗话,“逢人减寿,见货添钱”。尽管人人都巴不得自己活得尽可能长寿,但是年纪大的人都不愿意别人说出自己的真实年龄,而是希望别人把自己的年纪说的越小越好。所以猜测别人年龄的时候,要尽可能猜的小一点,意思是对方像年轻人一样健康,还可以像年轻人一样长久地享受生命的欢乐。看到别人买的东西,应该把价格猜的比实际价值稍微贵一些,这才容易显出对方有眼力,会买东西。
让别人舒服,其次是要照顾别人的利益和面子。
……
但要注意的事,不必刻意让别人舒服,刻意对人好,过犹不及,有时候反倒会给别人压力。礼尚往来,双方彼此付出,而不是觉得谁亏欠了谁,才能彼此舒服。
写了这么多,似乎和听诊没有太大的关系,实则是因为没有听诊而引发的思考。在抓药的时候,听到新来看诊的患者和复诊的患者从诊室出来等待拿药时候的交流。
新诊:“这老师看诊靠谱么?”
复诊:“挺好的!”
新诊:“你也是才来的?”
复诊:“我都看了好几次了!”
新诊:“这不吃肉、不喝奶还行,不吃水果能行吗?”
复诊:“中医大夫都不让吃水果,太寒凉了!”
新诊:“都不让吃?有的中医还让多吃呢!”
复诊:“那不是真正的中医!”
新诊:“那能热热吃么?”
复诊:“反正你为自己负责,想要病好得快,你就听老师的话,一点都别吃!”语气特别坚定。
……
他们的对话,其实在听诊的时候司空见惯,患者常常带着心中的疑惑走出诊室。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估计这次的看诊对于患者来说就是一次失败的求医问药的经历。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即使患者拿了药,出门以后如何处理,是否按照“就诊须知”去执行也是一个问号。很多患者就这样看了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反馈。老师说,就当他看一次、吃一次药就好了吧!确实是这样,有的患者隔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再来的时候,就是这样说的“那一次吃的药挺好的!”“那一次吃完药了就好了!”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坚持按照吃药时的“就诊须知”要求去做!管不住自己的嘴,身体再次出现状况。知道老师要求的多,不到万不得已,就不会再踏进老师的诊室!说到底,还是内心的不坚定,还是管不住自己的那份心,放不下自己的那份贪心!“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放不下,身体就会出现问题!老师说,这跟介绍人有很大关系。在老师这看病的人,都是口耳相传,真正生信、老实听话真干,看病才能有效,如果只是介绍人的一厢情愿,对患者、对老师也都是缺乏一份尊重!
在抓药的时候,本来想得好好的,心中念佛,将自己的祝福送给每一位患者,因为要专心称量,计算药方,所以就会忘记。直到封口装订的时候,才会想起来。由此也让我想起来,在学习《了凡四训》的时候,钟茂森博士说下功夫要在平时,他说古德告诫我们:“在清醒、健康的时候功夫用得上十分,在梦中才能够用得上一分,在梦中用得上十分,在大病当中才能用得上一分;在病中用得上十分,在死前才能用得上一分。所以如果我们平时不好好地积功累德,等到临死的时候,那就更难了!死了以后,那真的是难上加难啊”!我这还是在清醒、健康的状态下,只是一个小小的减法就占用自己的大脑,想要发的念头就发不出。到了生病、疼痛占据心头、折磨自己的时候、临死前还有那么多贪嗔痴放不下的时候,想要往生极乐永脱轮回,只是妄想而已!
修行在平时,放下自己的那份自私自利,那份贪嗔痴,从尊重别人、让别人舒服开始做起!
感恩老师智慧引领!
感恩众人慈悲示现!
感恩遇到的一切人和事!
.9.30
预约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