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8岁,无诱因开始出现反复尿黄。近两月尿色加深,感肢体乏力,有厌油腻,医院查肝功能仍异常且黄疸进一步升高,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二.实验室检查结果1.生化指标: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显著升高。
2.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检测:患者抗线粒体-M2型抗体阳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消化病学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发布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和治疗共识》。共识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标准的建议为需符合下列三条之中的任意两项,但需排除其他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胆汁淤积的生化证据。指南中主要是基于ALP;共识中为ALP合并或不合并GGT的升高,并建议常规检测AMA,或AMA-M2。
AMA阳性。共识中为:AMA或AMA-M2阳性。
组织学证据。指南中表述为: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及小叶间胆管破坏的组织学证据;而共识中则是剔除在AMA或AMA-M2阴性的情况下,肝穿刺需符合PBC的病理特点。
在本案例中,患者ALP和GGT均显著升高,且AMA-M2为阳性,因此临床将其诊断为PBC。之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如予易善复、谷胱甘肽护肝降酶治疗;予兰索拉唑保护胃粘膜治疗;予优思弗利胆退黄治疗;继服降压药、营养心肌药(自备)等治疗。但是临床医生发现,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护肝降酶对症治疗,生化肝功能提示转氨酶、胆红素均入院前略有好转趋势,患者无明显出血表现,但检测凝血象提示APTT和PT均明显延长,不好用目前肝病解释,故与我们联系排查APTT、PT延长原因。患者凝血功能检测见下表。
考虑到患者为PBC,正常由胆汁排泄的物质(胆酸、胆红素等)不能正常代谢,在肝脏、血液及其他组织内聚集,小肠内缺乏胆汁酸且微粒体的形成受损,食物中脂肪消化障碍、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障碍;另外肝功能受损也会导致维生素K依赖因子合成减少,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合成下降,最终导致APTT和PT的延长。故建议临床对该患者进行保肝降酶治疗的同时输注维生素K进行相关治疗。此外,有文献表明,部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最常见的是抗磷脂酰丝氨酸-IgM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1抗体也可见于部分患者中。在本案例中,患者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1抗体均为阴性,而抗磷脂酰丝氨酸-IgM抗体由于非临床常规项目故无法进行检测。但有研究表明,抗磷脂酰丝氨酸-IgM抗体阳性的PBC患者,其碱性磷酸酶,GG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指标均显著高于该抗体阴性的PBC患者,而该患者的这些指标也显著增加,提示其可能也存在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而抗磷脂抗体的存在也是导致APTT和PT延长的原因之一。4月2日临床在对其进行与前期一致的用药同时加用了强的松龙和维生素K,治疗两天后对患者的凝血四项进行复测,发现APTT和PT均恢复正常。
三.病例小结1、PBC患者肝功能受损会影响维生素K的摄取、吸收、代谢及利用障碍,使肝脏不能合成正常量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最终可导致APTT和PT的延长。2、PBC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的存在,特别是抗磷脂抗体的存在也可能是干扰APTT和PT,使其延长的原因之一。审稿:宋鉴清-中国医院
编辑:Jesse
全自动化APTT纠正试验解决方案
浙江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立足于体外诊断(IVD)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际领先的离心微流控平台技术,聚焦于危急症、慢病管理检测领域,重点研发用于血栓与止血功能检测的新型POCT诊断系统,并开发出解决仪器外手工孵育2h痛点的全自动化APTT纠正试验,零人工孵育,上样后自动完成下图全部7个试验。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