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从脱贫攻坚看马克思

治疗效果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60229/4776790.html
                            

年10月13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保山市委主办,中共云南省委讲师团、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承办的云南省“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理论宣讲大赛决赛在保山举行。

△申铂在决赛现场

云报客户端“理上网来”融媒体理评专栏推出“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专辑学习文章——语言类一等奖作品保山市委宣传部申铂带来的《从脱贫攻坚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一起来打卡吧!

一场争论

抗战时期

中国哲学界掀起了一场

影响深远的争论

争论的双方:

一位名叫叶青,曾与周恩来、邓小平留学法国一起组织共产主义运动,但后来叛变了革命。另一位是云南人都很熟悉的艾思奇。

△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云南日报记者:杨峥摄

争论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结果如何?

蒋介石曾对下属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和共产党的较量,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失败,也是人心上的失败。比如共产党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你们怎么就拿不出来!

这场争论的意义:

之所以说这场争论影响深远,是因为它扫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障碍,使得未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不断涌现。

今天

我想以“脱贫攻坚”的视角

来谈谈中国减贫史中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

马克思虽然是思想上的富有者,但在经济上却一贫如洗,尤其是在伦敦流亡期间,疾病和饥饿始终威胁着这个家庭。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这样说:“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列宁也说过:“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片段

正因为对“贫困”有着切肤之痛,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揭露格外深刻。因为在他看来,这就是贫困的根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

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工人阶级贫困的内在原因及制度根源。

我们的近邻“日本”,号称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日本社会学者汤浅诚却在书中这样写到。年7月,在福冈县北九州市小仓北区,发现一具死亡时间超过一个月、早已变成木乃伊的尸体,死亡的五十二岁男子,因为肝硬化无法继续工作,却被终止了社会救助,他在日记上写下最后一句“好想吃饭团”后,告别了人世。只要一不小心踩滑了脚,就会毫无阻拦地一路跌落到最底层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溜滑梯社会”。

日本社会学者汤浅诚最后总结:

贫困不在人,在社会。

这位日本学者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描述,恰好印证了马克思的结论。

那么,既然马克思已经找到贫困的根源,是不是我们推翻“资本主义”就可以终结“贫困”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成功消灭了资本主义,并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然而,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毛泽东曾这样形容: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原模原样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那么,中国的减贫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施甸县布朗山寨人居环境前后对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浮夸风”“大锅饭”,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受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影响,当时许多政策严重脱离实际,导致中国经济急剧下滑,全国贫困发生率高达97.5%。这就是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带来的惨痛教训。

事实上,历史早已证明,任何一种外来思想想要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结果就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与中国需求相吻合。唐代有两位高僧,一个是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一个是禅宗六祖惠能和尚,一个精通梵文,一个不识文字,一个讲究原汁原味,一个注重入乡随俗。但奇怪的是,玄奘和尚所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经过了短暂的辉煌,宋元以后几成绝响。而禅宗思想却风行海内、历久不衰。问题的关键就是“中国化”。

由此可见

要解决中国问题

就必须找到中国答案

那么

中国领导集体是如何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呢?

他们又是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

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呢?

我重点选择两位领导人来阐述

首先是邓小平。

△年9月5日,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其进行直接论述,因为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而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物质基础十分匮乏、经济发展极为落后的状态之下的。因此,中国的贫困问题依然并且会长期存在。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邓小平在客观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阐述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我国所处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因此,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于是,他全力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又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全面激活社会主义经济。这些重大举措,打破了当时造成我国贫困问题的制度瓶颈,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年1月24日中午,邓小平经广州来到深圳,参观兴建中的国贸大厦。邓小平在深圳国商大厦楼顶俯瞰建设中的深圳全貌。来源:中国军网

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极大的缩短了我国的减贫路径。通过接下来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联合国年公布的《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贫困人口比例从年的61%,下降到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年又下降到7.2%,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保山市委宣传部申铂在决赛现场

接下来,是习近平总书记。

△年1月20日,习近平在昆明亲切会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新华社记者张铎摄

历史是发展,即便是马克思自己也不否认,他只能站在他的那个历史条件下分析问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远远超出马克思那个时代所能预见,因此很多问题他是无法给出具体答案的。反贫困同样如此,随着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对减贫的作用在减弱。因为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区域分布广、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剩余贫困人口又都是极难脱贫的“硬骨头”,所以粗放式扶贫政策应对当前的深度贫困逐渐乏力,扶贫盲点、死角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反贫困战略必须作出的回答。

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分析中国贫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中国实际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著名哲学家卢卡奇曾经说过:马克思最崇高的意愿在于关心人,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命运和前途。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恰恰就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扶持谁”“谁来扶”,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当前脱贫攻坚中的“挂包帮”工作机制,就集中反应了我们扶贫过程中是如何强调“人”的主导作用的。单就我们腾冲而言,五年间,余家单位,余名干部职工,挂钩帮扶1.3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一对一、人盯人的方式,实现了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各挂包单位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这还不包括挂包责任人自掏腰包捐款捐物帮助挂包户。

△腾冲市委组织部抓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挂包帮”工作机制仅是精准扶贫中的一条措施,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具体应用,更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大多数时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是一句空话。但我们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却可以实实在在的做到,抗击疫情如此、脱贫攻坚同样如此,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当代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正是以此为基础提出与实施的,从而有效解决了中国剩余贫困人口各型各类“脱贫难”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成功案例,实现了对党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

始终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

基本执政理念和重要历史使命

以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中国贫困人口从年的7.7亿人减少到年的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0.6%。40余年间,7亿多人口减贫,相当两个美国的人口总和。按照目前的进度,今年年底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已无悬念。届时,我们将提前十年完成联合国确定的“到年基本消除全球极端贫困”的目标。

△来源:人民网

中国

毫无疑问将创造人类减贫史的奇迹

马克思的贫困学说是中国共产党人扶贫思想形成的基础,毛泽东把建立社会主义作为贫困治理的制度保障,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贫困治理的根本策略,习近平把精准扶贫战略作为贫困治理的攻坚之举,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使得中国在世纪之末这场反贫困大决战中赢得主动。

“脱贫攻坚”这场历史性的伟大战役将即将结束,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就要画上句号,但党的理论创新之路依然任重道远。相信只要我们保持思想的延续性,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保山腾冲烟农们靠“小金叶”提高了收入,日子越来越好。

作者:保山市委宣传部申铂

来源:云报客户端

编辑:李美兰

责任编辑:杨清宗

关于保山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nyinghuaagyh.com/ghbl/15558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