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程中的终末期阶段,是由一种及以上病因引起的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肝脏与肠道通过肝-肠轴相互影响。临床研究证实,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两者有何关系?我们又如何利用两者的关系?请看本文!
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呈相关性。有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肠道中大量细菌发生改变,肠杆菌属明显增加,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属明显减少,提示肠道微生态可能失调,也可能有发生肠道内细菌移位的倾向而引起机会感染。
华静等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表现为结肠菌群中细菌的总数增多,特别是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显著增多,如:大肠杆菌、产气英膜杆菌等,而正常肠内占优势的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真杆菌、拟杆菌数量显著减少;此外,正常位于结肠内及小肠下段的某些菌种上行定居及繁衍,如:结肠型细菌拟杆菌、铜绿假单抱菌、梭菌上行至回肠内定居生长,回肠内原稀少的粪链球菌除大量繁殖外,并上行定居于空肠和十二指肠内。
肝硬化患者发生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原因包括:
(1)胆汁分泌减少或成分改变。胆汁中含有多种抗体和非特异性抗黏附素成分,能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防止细菌黏附于肠壁,并能中和细菌内毒素。肝硬化时,肠腔内胆汁量减少不利于肠道菌群的平衡。(2)肝硬化患者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肠道水肿、动力功能下降,蠕动减慢;并发门脉高压时,肠道水肿程度加重,甚至瘀血、缺血和缺氧,致使肠壁微绒毛受损,局部抵抗力下降,肠黏膜清除能力减退,这均为外来菌接触并黏附肠壁提供了机会,加之肠腔内pH值上升、消化酶减少、食物残渣积聚等原因,更易发生机会致病菌过度生长和外来菌定植。
(3)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削弱了对肠道非优势菌的免疫防御和清除能力。
(4)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二重感染,制酸剂不合理应用,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对肠道微生态产生严重影响,导致菌群失调。?
微生态制剂与肝硬化并发症肠道菌群失调与肝损伤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互为因果,因此恢复肠道菌群平调,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抑制产生内毒素的数量,减少氨的产生、及时清除血氨,对于肝硬化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肠道微生态调节治疗有必要作为肝硬化患者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着重于预防,兼顾治疗。目前采用多种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治疗方法,并得了一定的效果。
针对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原则包括:(1)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可能的诱发因素;(2)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营养不良状态;(3)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4)必要时使用针对优势致病菌种的抗生素。
2.1腹泻与微生态制剂肝硬化患者常发生腹泻,原因除与门脉高压后发生门脉高压性肠病、肠黏膜分泌功能紊乱及胆盐的肠肝循环障碍致分泌性腹泻外,还与肠道菌群失调,特别是厌氧菌及杆菌数量减少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部分学者主张肝硬化患者腹泻的治疗除应用抗生素外,更应该强调恢复肠道正常微生态平衡。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投人临床以来,受到广泛重视,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2.2肝性脑病与微生态制剂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定论,但氨中毒学说及假性神经递质仍为目前公认的致病机制。血氨和假性神经递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肠道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肝硬化患者肠道内细菌的过度生长,尤其是小肠内拟杆菌及梭菌(肠道内2种主要的产氨菌)的定居和繁殖,可显著增加上述毒物的产生和吸收而诱发肝性脑病。
目前,对于肝性脑病除常规治疗外,还应注意恢复肠道内微生态的平衡。自临床上应用益生元治疗肝性脑病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益生元可以酸化肠道,改变肠道内pH值,减少氨的吸收。Mu-rawaki等临床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服用乳果糖后,肠道厌氧菌增加、双歧杆菌增多,类杆菌减少,因此可降低血氨水平从而明显改善肝性脑病的临床症状。
2.3自发性腹膜炎与微生态制剂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常常合并腹水,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重要体征之一。研究表明,肝硬化腹水是诱发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主要因素。动物实验表明,肝硬化腹水大鼠36%发生自发性腹膜炎(SBP),致病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肠道菌群易位在大鼠SBP中广泛存在,并起重要作用。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时致病菌可以经过肠道、血液或淋巴系统引起腹膜感染。SBP是肝硬化失代偿期严重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发生在肝功能损害的不同时期。
邵祥稳等观察了地衣芽抱杆菌制剂对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疗效,发现该制剂能够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改善肝功能,增强免疫,降低内毒素血症。郑三菊等观察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发现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减轻血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减轻肝脏的病理损害,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2.4内毒素血症与微生态制剂肝硬化常伴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道菌群失调是其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内毒素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可引起肝脏能量代谢的紊乱。近年来发现肝硬化的肝脏对内毒素的损伤更为敏感,中性粒细胞对肝脏实质的浸润和破坏被认为是介导内毒素肝损害的重要机制。
内毒素仍是引起和加重肝硬化时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机制既包括内毒素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致肾的有效灌注减少;也存在内毒素所致的各种肾内缩血管物质增多舒血管物质的减少。此外,内毒素还可引起出凝血系统的紊乱,诱发和加重肝性脑病,促进腹水的形成,加剧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形成。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微生态制剂用于肝硬化的治疗。有研究报道,经益生菌制剂治疗后,肠道内致病菌数量减少,双歧杆菌数量增加,血内毒素水平下降,提示内毒素血症的好转与肠道内致病菌的受抑制有关。王清图等报道经双歧杆菌治疗后可降低血中内毒素和血氨浓度。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益生菌制剂可降低血内毒素水平从而减轻内毒素对肝脏的损伤,并有效地改善肝脏代谢功能。
此外,国外对SD大鼠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发现,益生元可增加双歧杆菌的活菌数量,改善盲肠的营养环境,同时血浆内毒素水平下降。
小结肝脏和肠道通过“肠-肝轴”在解剖和功能上紧密相连。肝硬化时,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可导致细菌异位,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加剧肝功能障碍,诱发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如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内毒素血症等,从而影响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增加病死率。
基于肠道微生态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密切关系,研究证明选择微生态疗法,临床应用益生菌和益生元制剂对恢复肠道菌群进而延缓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起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兰娟.医学微生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华静,李继强,曾民得,等.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J].中华肝病杂志,,6(6):79-81.?
[3]MurawkiY,KobayashiM,KodaM,etal.Effcetsoflactuloseonintestinalbacterialfloraandfecalorganicacidinpatientswithlivercirrhosis[J].HepatolRes,,17(6):56-64.
[4]邵祥稳,张庆华,刘占海,等.微生态调节剂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临床研究[J].医院感染学杂志,,12(9):-.
[5]郑三菊,王崇慧,占国清.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6(1):62-65.
小微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