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点击标题下的健康报即可加 据新华社消息,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9日公布的数字,我国登革热病例已突破1.2万例,死亡4人,为年后首次报告登革热死亡病例。病例目前主要分布为,广东例、云南例、福建例、广西74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9%,除云南外其余3个省区报告病例数均高于去年同期。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壮年人群,20岁至50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56%。
■今年为什么会疫情暴发
从年到年,我国的登革热病例数一直保持在不超过例的较低水平,今年为什么会疫情暴发?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蚊媒滋生范围扩大,全球登革热疫情有向北扩散的趋势;二是我国与登革热常年流行的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人员来往日趋密切,输入病例的地理范围和数量逐年增多;三是今年我国南方省份气温高、雨水多,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四是疫情发生地灭蚊措施迟缓,蚊媒控制不力,错过了6月~7月疫情局限在少量、单点暴发的最佳控制时机。全国蚊媒监测数据显示,9月,广东9个监测点的布雷图指数均超过5,其中3个超过20,可见蚊媒密度控制效果不好。
■我国并非登革热自然疫源地
“与一些传染病有多少年一个周期不同,登革热疫情的发作基本上找不出规律。专家形容疫情的曲线图如同猴子走路一般,是走是跳完全无章可循。”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研究员殷文武告诉记者。
据介绍,我国并不是登革热的自然疫源地,通俗地说,我国发生的所有登革热病例追根溯源都是从国外“带”进来的。造成登革热疾病的元凶登革热病毒要保存下来,需要通过蚊子在人群或者猴子等灵长类动物中互相传播,但是由于我国的气候原因,绝大部分地方有3个月以上的时间并不适合蚊子生存,因此在每年10月中下旬至次年的2月或3月,全国的登革热发病人数都会出现“空白期”,所以登革热疫情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当年热,当年结”,次年的疫情又起于新的输入病例和新的蚊子。
■有预警但并未引起重视
据了解,今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召开全国疾控系统传染病年会,对去年疫情进行了重点总结,并提醒重点省做好今年暴发的准备。7月,该中心根据疫情形势进展,专门以《传染病专报》的形式通报全国,对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和中山市,以及云南省瑞丽市发出本地疫情暴发、扩散的高风险预警,并对广西、福建等省区发出疫情本地传播的高风险预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介绍,对疫情有预警却无措施,加上爱国卫生工作和疫情预警分属不同部门,输入病例和灭蚊工作的不力直接导致了最后的疫情暴发。
□健康报记者张昊□
++++++++++++++++++
登革热治疗尚无特效药
有人比喻,得了登革热好比得了普通感冒,而如果发展至重症登革热,就好比出现了重症肺炎甚至呼吸衰竭。重症登革热是极危重的一种情况,需要做到早期识别和处理,以降低病死率。
登革热疫情来势汹汹
登革热已有多年历史。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约40%的人口处在登革热感染的危险中,每年大概有万~1亿的登革热感染病例。年仅在美洲就报告了万例。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浙江、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随着气候的变暖和交通的便利,有向北方扩展的趋势。
少数患者会发展为重症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登革热感染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仅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普通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可达39℃~40℃;部分病人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伴有头痛、眼痛、肌肉骨关节疼痛;可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会出现皮疹及不同部位的出血,如鼻出血、便血、血尿、皮下出血等。多数病人还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重症登革热患者可在病程的3~5天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有些患者可以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和中枢性呼吸衰竭。重型患者少见,但病死率高。
普通登革热预后较好,但重症登革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早期发现重症登革热、给予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登革热诊疗指南(年版)》,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如下。一、高危人群:1.二次感染患者;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3.老人或婴幼儿;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5.孕妇。二、临床指征:1.退热后病情恶化;2.腹部剧痛;3.持续呕吐;4.血浆渗漏表现;5.嗜睡,烦躁;6.有明显出血倾向;7.肝肿大2cm;8.少尿。三、实验室指征:1.血小板快速下降;2.HCT升高。对有以上情况的登革热患者要警惕重症的可能。
退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
发病前半个月到过登革热流行地区或本地有登革热病人,有可疑的蚊虫叮咬史,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者,应怀疑得了登革热。医院就诊,向医生说明情况,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疑似登革热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应避免被蚊子叮咬,以防止进一步传播。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一般起病后7天),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
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病人,不能采用酒精擦浴。解热镇痛类药物对本病退热效果不好,并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谨慎使用。
大汗或腹泻病人应多喝水,口服补液为主,适当进流质食物,对频繁呕吐、进食困难或血压低的病人,应及时静脉输液。
重症登革热的治疗,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还应进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治疗。
医院主任医师蒋荣猛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标明作者和来源。
赞赏